央廣網崇左7月26日消息(記者吳良藝)無人機打藥施肥、打捆機清收蔗葉,拖拉機耕種一體……時值夏令,在廣西崇左市江州區新和鎮的田間地頭,蔗農梁偉杰正操作各類“科技農具”在地里忙活。梁偉杰干得十分得心應手,身上“科技范”十足。
“科技農具”在蔗田間勞作(央廣網發 黃獻生 攝)
“我現在承包了3000多畝的土地種植甘蔗,不久前剛完成了收割和新一輪的播種。”梁偉杰告訴記者,有了“科技農具”的幫忙,完成3000畝土地的播種并未耗費多長時間,“以前,要想一個人完成這么多畝土地的播種,那是想都不敢想的。”
以前每到農忙時節,梁偉杰一家人沒少為家里的20畝地頭疼。他說:“以前種甘蔗全都是要用人力,一家4口勞動力,忙活一天種不了一畝半的地。”
到了甘蔗的收割時節,需要的人力更是大大增加。“甘蔗收割的時候,不僅要砍蔗,還要把它們運上車,一個家庭的勞動力根本不夠。”梁偉杰說,以往每到收割季,村里的農戶們都要互相幫忙,才能完成田里的甘蔗收割工作。
“如果請人來幫忙,那就增加了種植的成本,加上農藥、化肥等開支,一年算下來掙不了幾個錢。”梁偉杰坦言。
如何讓農民充分感受到甘蔗產業的“甜蜜”?
“要讓科技成為種蔗的第一生產力。”崇左“雙高”糖料基地負責人蘇瑞業介紹,近年來,崇左市持續擴大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,幫助農戶降低種蔗成本,提高種蔗效益,促進蔗糖產業高質量發展。
“科技農具”在蔗田間勞作(央廣網發 黃獻生 攝)
實現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,最重要的是農民真正把機械用起來,讓機械下地作業。“過去很多蔗農的蔗地小且分散,很難開展機械作業。”蘇瑞業說,對此崇左市動員農戶進行土地流轉、小塊并大塊,并建設了甘蔗“雙高”基地,為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提供了有利條件。
機械化種植不僅人力成本低、收種效率高,還提升了甘蔗的出苗率和效益。“現在都是全程機械化種甘蔗,一臺機器每天能種約30畝甘蔗,比得上80個人一天的勞作量。”曾經為20畝地頭疼的梁偉杰對此深有體會,隨即承包了3000畝土地,擴大生產。
蔗農操作無人機噴灑農藥(央廣網發 記者吳良藝 攝)
機械化種植甘蔗讓梁偉杰嘗到了甜頭,曾經,他們一家5口人擠在6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。這些年來,通過種蔗帶來的收入,他們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……在崇左,像梁偉杰這樣,通過種植甘蔗讓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的蔗農還有很多。據統計,崇左市約有蔗農120萬人,僅甘蔗種植一項,人均收入就達8400元以上。
大貨車將甘蔗送往糖廠,進行榨糖(央廣網發 黃獻生 攝)
食糖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。如今,隨著各種配套技術的應用,崇左市甘蔗種植面積已連續多年穩定在400萬畝左右,年產糖占全國五分之一,成為了“中國糖都”,蔗農種蔗收入也突破100億元。
記者了解到,2021/2022年榨季,崇左市共有685臺甘點聯合收割機參與了甘蔗聯合機收作業,糖料蔗入榨量1953.92萬噸,產糖量240.93萬噸,為國家食糖安全貢獻崇左力量。
盛夏七月,正是甘蔗生長的好時節。放眼望去,崇左大面積的甘蔗田地如同綠色的波浪,充滿生機與活力。不久后,這批甘蔗將迎來采收時節,讓當地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甜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