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源自:云南經濟日報
近年來,云南蔗糖產業發展成效顯著,食糖產量位居全國第二,蔗糖產業成為我省邊疆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。
近日,《云南省關于推進蔗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》(以下稱簡稱《意見》)出爐。《意見》提出,通過5年努力,到2023年,全省力爭建設“雙高”糖料蔗核心基地達350萬畝,帶動全省500萬畝蔗區平均單產達5噸以上,蔗糖分達16%以上,甘蔗產量達2500萬噸以上,食糖產量達300萬噸,蔗糖產業綜合產值突破300億元。
省糖業協會相關專家表示,近年來,云南蔗糖產業發展成效顯著,食糖產量位居全國第二,蔗糖產業成為我省邊疆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。
相關統計數據顯示,2018/2019榨季,全省甘蔗農業總產達到1843.27萬噸,平均蔗糖分達到14.62%。
優勢資源向蔗糖產業集聚
加強規劃引導,完善扶持政策,深化改革開放,為云南蔗糖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。同時,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,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。
《意見》指出,全省蔗糖產業發展應合理布局,規模發展。根據不同區域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,科學規劃、合理布局,引導原料生產向適宜區域集中,蔗糖加工向龍頭企業集中,優勢資源向蔗糖產業集聚,實現規模化發展。
科技驅動,穩定增長。以科技創新為核心,突出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,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;加強品種改良、機械化應用、產業鏈延伸等,促進產品創新和產業升級,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。
優化供給,強化服務。開發蔗糖多元高端產品,形成新的競爭優勢。優化蔗糖產業綜合服務體系,完善運行調節機制,提升糖業公共服務水平。
緊緊圍繞推動蔗糖業高質量發展這一根本要求,以“雙高”基地建設和“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”建設為抓手,加快高產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設。
按照機械化作業要求提高建設標準,進行土地平整、機耕道路修建、改良土壤,完善田間基礎設施,確保到2019年底,全面完成200萬畝“雙高”基地建設任務;到2023年,力爭全省“雙高”基地面積達到350萬畝。
根據現代甘蔗糖料的生產要求,大力推進甘蔗生產的規模化經營,積極培育甘蔗種植大戶、專業合作社、家庭農場等糖料甘蔗新型經營組織,提高甘蔗生產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,鼓勵探索蔗園生產托管、土地入股、承包流轉等方式,充分調動各方的積極性,支持企業、合作社、種植大戶等開展規模化種植。
省農科院副院長張躍彬表示,依托糖料蔗“雙高”基地積極開展甘蔗種植模式、配套機械(具)等試驗示范。適時組織召開地方政府、制糖企業、甘蔗機械制造企業、甘蔗生產服務企業、農業合作社、甘蔗種植大戶等參加的現場會,不斷完善甘蔗農機、農藝融合,總結推廣經驗,推廣一批適應性強的甘蔗機械和機械化生產、組織、服務模式。
打造“綠色糖品牌”
圍繞多產融合、多元開發、綠色發展的理念,根據市場需求,打造“綠色糖品牌”;加強以蔗糖為原料的高附加值產品的研發和生產,拓展蔗糖在醫藥、化工領域的應用。
將蔗糖與云南特有生物資源融合發展,研發高附加值藥食同源功能性糖品和保健型糖品。
同時,加大推廣利用廢糖蜜等副產物開發酵母,酒精廢液生產液態肥,濾泥生產復合肥力度,實現制糖副產物高值化、資源化利用;支持蔗葉、蔗稍生產畜牧飼料,大力發展蔗稍養牛,構筑“產業互補、循環一體、聯合發展”的良好格局,提高產業經濟效益。
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,有效利用云南省周邊國家豐富的土地和勞動力資源,與老撾、緬甸合作建設甘蔗糖料種植基地,在境外蔗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。
根據云南蔗區自然生態條件,支持骨干企業、研究機構等集中力量開展聯合攻關,加快研制一批實用性強的甘蔗生產關鍵環節的作業機械,重點突破甘蔗大、中、小型收獲機械,進一步提升甘蔗機械產品性能,有效解決甘蔗關鍵生產環節機械效率不高等問題,實現從“有機可用”向“有好機用”的轉變。
鼓勵蔗糖企業進行ISO9001 質量管理體系和HACCP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,建立“云糖”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,開展對生產基地的生產環境、生產過程及終端產品進行有機、綠色產品認證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,加強“云糖”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質量安全標志管理,確保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能相互追溯。
值得一提的是,《意見》明確推出堅持市場原則,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,加強產業政策引導,根據國家蔗糖發展戰略和產業形勢,推進蔗糖產業整合。
以重點龍頭企業、大型企業為核心,通過核心企業并購重組、相互參股等形式,改變云南制糖企業小散弱的現狀。
在此基礎上,大力推進蔗糖企業進行技術改造、涉糖涉蔗全產業鏈轉型升級,邁向價值鏈的中高端,力爭打造2個-3 個綜合產值達50億元以上,世界一流的糖業集團。
為維護食糖進出口秩序,促進國內食糖產業發展,維護蔗農利益,要始終保持打擊走私高壓態勢,采取更加有效措施促進打擊食糖走私工作力度不減,有效防范食糖走私風險。
《意見》表明,省打私辦牽頭有關部門,加強對食糖走私的情報搜集和風險研判,加大對貨運渠道偽瞞報和非設關地偷運走私的打擊力度,堅決遏制各類食糖走私活動,從運輸、存、銷售等多個環節入手,開展專項治理,切斷食糖走私非法利益鏈條,提升打擊合力。(記者 張珂)